青海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简介

2015-12-10 来源:

一、基本情况

 

青海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创建于1981年,隶属省农牧厅管理。建校以来,在农业部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和省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关心下,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从事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主要力量。为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满足广大农牧民对科技、致富信息的需求,2004年经省编委同意,又加挂了青海省农牧厅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牌子。全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现有1所省级校,2所地级校,13所县级分校,师资队伍:专职教师195名;兼职教师106名。有6所学校已安装农业远程教育地面卫星远端站,2所学校配备了科技直通车,可同步开展农业远程教育培训工作。

 

青海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现有职工25人,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10人,研究生1人,本科学历8人,大专学历9人,中专学历4人。专业技术人员构成主要为农学、畜牧、兽医、农机、农经、冶金、采矿、微机、财会、土化等。办公场所位于西宁市五四西路10号,占地2000平方米。现有综合教学楼一栋,建筑面积3363平方米,办公室10200平方米,学生宿舍10250平方米,教室3150平方米,全部安装了宽带网,并配备了教学电动屏幕、投影仪、音响等相关设备,现有联想、宏基、索尼及戴尔电脑33 台,可容纳150名学员进行各类培训。

 

二、主要职能

 

(一)农牧业干部继续教育。学校始终要贯彻党的农牧业农村政策方针,围绕青海省各个时期农牧业发展的中心工作,开展全省农牧业系统干部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牧业系统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理论、科技文化和业务素质,促进农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农业广播电视中专。中专办学最大的特色就是运用广播、电视、卫星等现代媒体实施远程教育,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实用人才。让学员广泛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在生产中,成为农业生产中学科学、用科学的标兵,成为农业生产专业户、示范户和科技致富带头人。

 

(三)农业系统自考助学。开展面向农村开考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包括农业与农业管理本科、专科,畜牧兽医本科、专科等专业的助学。

 

(四)农牧民科学技术教育。实施省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计划,开展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农牧区基层干部培训和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等项工作;承担有关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项目;拟定培训计划,组织编写、编辑培训教材,开展教学组织管理服务。提高农牧区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建设农业强省和农牧民致富奔小康提供智力支持。

 

(五)负责新型农牧民培训、“阳光工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六)组织开展农村牧区科普宣传活动。

 

三、下设机构。

 

青海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下设办公室、体系建设教务科、培训科、推广科四个职能科室,并挂有青海省乡镇企业技术推广站、青海省乡镇企业技术培训中心、青海省乡镇企业工程咨询中心(资质丙级)、青海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四块牌子。

 

四、工作开展情况

 

(一)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及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得到加强

 

为了逐步提高农村牧区劳动者的素质,从根本上改变农牧区劳动力知识结构,促进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进而促进农村牧区社会和谐稳定。我们紧紧抓住国家重视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机遇,把农广校的工作向牧区拓展延伸,进一步加强农广校和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体系建设。2006年,我们在“三江源”地区的果洛州甘德县、班玛县、海南州的同德县、玉树州的玉树县成立了4所农广校和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填补了牧区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的空白,这4所学校的成立,将对三江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智力支撑发挥积极作用。

 

(二)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以“培训一人,脱贫一家、致富一方”为目标,发挥农广校熟悉农村、贴近农民的特长,狠抓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根据青海省“阳光工程”实施方案,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积极申请承担“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在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深入调查和对劳动力资源与用人缺口做到心中有数的基础上,与本省大中型企业及全国各地企业建立广泛的用工联系,实现定向输送和稳定就业,2006年采取定单培训的方式,开展了电焊工、机修工、面点工、汽车驾驶员、水泥工、农产品经纪人、花卉园艺工、家政服务员等30多个工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000多人。并完成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回乡青年职业技能培训一年制计算机应用专业30人。

 

(三)开展农村牧区实用技术培训

 

农广校系统全体职工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己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各种实用人才培养。特别是各校结合各乡镇的优势和特点,对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省校在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拿出六万元资金支持基层分校举办党员干部、技术骨干能力建设培训班,培训人员600名,并为基层农广校提供价值70万元的仪器设备,推进新型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与此同时,培训工作重心下沉,积极开展“三进村”活动,利用科技入户直通车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牧业科技培训,有效提高农牧民的生产水平和增收致富能力。各级农广校还按照农牧民和基层的需要开展培训工作,采用现场讲解、现场操作,现场提问、现场解答、现场探讨的“手把手”培训方式,开展以实用技能为主的现场培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单直观的教学方法,保证农牧民学得会、用得上、能致富,培养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全省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40期,培训人员20000余人次。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

 

(四)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百万名中专生计划”

 

按照农业部和中央农广校开展“百万中专生计划”实用人才培养的文件精神和要求,为了搞好青海省农牧区实用人才培养,省农广校到各地农广校进行调研,写出实施方案,积极向省农牧厅领导汇报,并配合厅人教处与省委组织部、财政厅协调,争取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目前,西宁市委组织部、西宁市新农村建设试点领导小组已下发文件,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优势,在西宁市和所辖三县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千名中专生计划”,今年西宁市农广校、大通县农广校、湟源县农广校、湟中县农广校已经承担了200名的培训任务。

 

(五)开展“111”工程培训工作

 

根据青海省办公厅《关于加强农牧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积极向省委组织部上报开展全省农牧区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计划,争取资金20万元,承担了2006年基层农业专业人才农学专业培训班二期,共培训基层专业人才200名。为使这项工作做到扎实有效,青海省专门制定了《“十一五”期间开展全省农牧区基层农学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计划》,从办班时间、期数、经费、培训内容、教材、课程安排、授课老师的确定、考察地区的落实、学员食宿的安排等方面做了详细计划和安排。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了切实可行的教材,并从中央农广校购买了科教光盘及辅导教材。为今后几年的培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能力有了新提升

 

近年来农广校的条件建设、资源开发和传播能力得到加强,教育培训能力逐步提高。“科技直通车”“卫星小站”“大喇叭”广播站等等已成为广大农牧民获得农牧业实用技术、政策和致富信息的重要渠道。“科技直通车”、“远端卫星接收站”运行良好。2006年,青海省互助县和乐都县两校充分利用“科技直通车”,陆续在16个乡镇开展了农业实用技术的巡回培训,截止目前,培训班达到13期,培训人数90000人次,“科技直通车”真正成为了农牧民科技培训的流动课堂和技术服务站。6台“远端卫星接收站”积极组织农牧民群众收看科技致富节目和授课内容,发挥了远程教育辐射面广、方便快捷、节约成本的优势。

 

(七)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结合“阳光工程”的开展,青海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技能鉴定工作也有了新的起色。今年共举办农产品经纪人、花卉园艺、农艺工、家畜饲养、菌类园艺等5个工种的技能鉴定培训班14期,共培训技能鉴定人员3200人,有1309人取得了农业部和劳动保障部颁发的初级职业资格证书,为推动青海省农业行业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和就业、执业转岗能力,振兴农村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

 

(八)积极组织学历教育工作

 

在全省中专教育出现滑坡的情况下,全省农广校广开思路,加大联合办学力度。加强与省内、外大中专院校和电大联办本、专科自考,本、专科函授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采取“2+1”等多种办学模式以及定向培训、异地培训,异地就业等多种方式,直接与企业和用工单位接轨,直接为农民致富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服务。使学历教育工作保持稳定的发展规模。今年,共招收学生2000人。其中,中专学历1458人,大专学历42人。

 

近年来,青海省农广校中心领导班子团结协作,适应形势变化,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促进了青海省农牧民素质的全面发展。

Copyright ◎ 2000-2015  www.ngx.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京ICP备05072014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24号楼   邮编:100125   电话:010-59196030    电子邮箱:ngxiaobao198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