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兴庆:围绕“人”加大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

发布时间:2018-10-27 10:53来自:中央农广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  叶兴庆
(根据现场录音稿整理)

尊敬的张部长,尊敬的各位来宾:
  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参加首届新型职业农民论坛,我发言的一个题目是围绕“人”加大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刚才柯校长已经讲了很多,很多问题已经涉及到,我再补充性谈一些个人的认识,因为我们现在都讲乡村振兴,我们就要问一问,为什么要振兴乡村,它的潜台词是因为我们乡村有衰退的危险,或者是有衰退的迹象。那么我们再进一步追问,乡村为什么会有衰退的迹象或者有衰退的潜在性,是因为自然配置有客观规律,物质资产,我们的土地、资金要向高回报率的地方流动,人同样要向收入水平更高,职业发展前景更广阔的地方流动,那么这些地方是哪儿?当然就是城市。
  所以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间,自然要素客观上容易往城市里面流动,客观上容易导致乡村发展遭遇各种危机,现在中央特别是十九大在我们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到了这个节点的时候,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这个战略里面,我们平时想到的恐怕更多是增加对乡村发展物质上的投入,除了物质资本的投入以外,更为重要的,我们一定要关注乡村振兴过程中间的人力资本投入问题。那么为什么要强调乡村振兴过程中要重视人力资本投入,因为人力资本包括数量乘以质量。我们看看,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大的环境,处在一个城市化的环境,处在一个城乡人口和就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革,这是千年未有之变,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是乡村总量和占比在持续向下,包括人口,我们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城镇人口超过了乡村人口,从2014年开始,我们城市的就业总量开始超过乡村就业人数总量,去年乡村人口占全国人口41.5%,乡村就业占全国就业总量45%。其实还有一个指标,就是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从1996年开始已经开始低于50%,到去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只有27%。我们要明确乡村人口总量和占比,乡村就业的总量和占比,然后第一产业的总量和占比的下降,这是现代化的成果,是必由之路,是一种规律,我们违抗不了这个规律。但是我们又希望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在这个总量和占比下降的同时,我们对乡村的人口结构,对乡村的劳动力的结构,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我们看看,这样一个城乡人口就业大调整以后,留给乡村的是什么东西?留给乡村的是一幅什么图景?第一个是老龄化,中国本身因为计划生育的问题,本身是未富先老,整个社会老龄化提前到来,这个问题在乡村更为明显。为什么?因为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进城,所以沉淀在农村老龄人口比重比明显比全国水平、城市比重都要高。比如说60岁以上人口占比,2016年乡村地区是19%,比全国水平要高将近三个百分点,比城市要高接近5个百分点,65岁人口也是这种情况,第一个问题就是老龄化的问题。
  第二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因为我们刚才讲到人口转移是一个必然规律,但是中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进程有一个特点,就是精英移民特点,年轻的文化程度高的先走,年龄大的文化程度低沉淀在农村和农业,这是中国农业劳动力,全世界都有这个特点,中国在这个问题更为突出。我们看看两组数据,一组是2016年国家统计局全国农民工统计监测结果;第二组数据就是第三次农业普查的数据,从性别构成来看,农民工这个群体里面,男性比重是要高于留在农村搞农业比重,我这不是性别歧视,因为从劳动力体能角度来说,男性劳动力体能明显比女性要大,这是从性别构成来看。我们从文化程度构成来看,就是农民工这个群体和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群体相比,它的文化程度还是有比较明显差异的。文化程度低的,就是在农业生产经营里面,低文化程度占比超过农民工,在文化程度高的里面,农民工占比要比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比重要高。
  再一个就是年龄。年龄我刚才看到杭书记发布的报告里面,讲到我们新型职业农民50岁以下大概占到75%左右,50岁以上只有20%多,我们看到全国水平,一般农业人员里面,50岁以上比重要大得多,这是全国水平,我们看一个极端的,我们看一个县,四川某县的一个研究报告,这个数字是非常震撼的。18到30岁的人,从事农业的只有11%,在整个农业劳动力里面,18到30岁的人只占3.3%,50岁以上的人占到71%,这是一个县的情况,明显比刚才看的全国平均水平更加震撼,看到的问题就更加严重。
  面对这样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这样一种必然趋势,我们现在又要振兴乡村,我们要重视乡村的人力资本的开发,这个路到底怎么走?我们觉得还是要多措并举,破除乡村人力资本瓶颈,人力资本包括人才,刚才柯校长从很多角度定义了我们乡村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我觉得更主要的还是从产业发展角度,一个是农业,一个是非农产业。当然还有我们整个乡村人口结构,希望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有一部分教师,干部,能够告老还乡,甚至我们也提出新的概念,新乡贤,有新的力量注入到乡村里面,改善乡村人口结构,提高乡村治理水平,更重要从产业发展角度,对人才有新的需求。因为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还是农业,农业里面当然我们现在的方向是培育职业农民,这也是我们农广校系统正在大力推动的一项事情。
  其实早上来会场路上有领导议论,以前我们培养转移劳动力,为工业化、城市化培养人才,现在摆到面前任务就是怎么为农业现代化培养人才。这个转移教育工作,培训工作的重心转移是非常及时的,这是从劳动力培训说,因为我今天发言的主题要加大制度性供给,那大家问你有什么样的制度性供给,首先要让这个职业农民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当然一个是精神层面,要给他足够社会地位,要给他有足够的尊严,能够被社会认同。当然我们社会保障上也要跟上,让他从事农业和从事其他产业,认为没有什么差异。至少在未来生活保障上没有什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要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真正消除其后顾之忧。
  其实我们讲到制度性供给还有很多,如果我们要给这么多新型职业农民,包括很多新农人如果要深入访谈的话他们还有很多困惑,他们的困惑其实就是我们未来制度和政策调整的方向。比如说土地问题我们要发展家庭农场,土地的三权分置,就是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三权的“权”的界定,怎样能够有利于提高它们的预期,稳定它们的预期。也就是说,我们怎么样在保护所有权和承包权的前提下,怎么样平等地保护土地的经营权,就是让我们的新型经营主体,让我们的职业农民,让我们的新农人能够放心地对农业进行长期投资。这恐怕也是农地的三权分置问题。
  再比如宅基地问题我们新农人包括很多职业农民,不一定在农村里面,不一定是村里的人,也不一定在这里有住房,他在这里要生活,就要有居住的问题,我们宅基地制度改革,怎样适应这样新的需求?再比如建设用地,我们发展新兴产业性业态,肯定要发展,包括休闲观光农业,有一部分要有建设用地,我们建设用地和管理制度,包括我们建设用地的供给体制,怎么样适应这个点状分布,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建设用地向产业园集中,是适应传统工业化的土地管理制度,但新产业,新业态,特别农业不适合向园区,是要跟大自然结合,是点状的分散式的,我们建设用地的管理制度怎么样适应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的需求,所以从制度上有很多要改。
  再比如说资金,包括我们财政资金,怎么样能够用到这些新型经营主体身上,更重要的是信贷金融怎么样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因为农业里面很多东西,它是不能抵押的,按照我们现在的办法是不能抵押的,我们的金融怎么去创新,来适应农业的特点。包括我们成立担保公司,老总也来了,包括政府征信,就是拿政府信誉担保,还有我们通过杠杆效应撬动更多信贷资金,能够支持新型职业农民。
  其实我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材料,就是我们都在讲新型职业农民,都在讲新农人,新农人也好,新型职业农民也好,他们最有可能从什么地方成长出来?我认为是需要引起我们深思的。有一个研究报告对现在的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做了一个访谈,发现这些人,大概60%的人是在外面有过部分经历,今年展板上很多家庭农场主,几乎都在外面打工,或者在外面上过大学的,当然还有其他的,包括当过村干部、农技推广和企业管理人员这给我们也是一个启示。未来我们去发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我们的培训重点投向哪里?现在沉淀在农村里面的劳动力27%,还有两亿人,在这个领域里面,27%两亿农业劳动力里面,能够成长一部分人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我认为可能,我们未来寄予厚望的新型职业农民恐怕还要拓展视野,所谓“三乡”问题:返乡、回乡、下乡。从这“三乡”人里面来发现、培养我们的新型职业农民。除了农民以外,乡村振兴因为产业除了农民以外还有产业多元化,这样的人才就比新型职业农民更复少杂一些,要求更高一些。总书记在今年的广东谈,刚才柯校长讲的那个五个振兴是在山东谈,其实在前一天是广东谈,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就是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推动,要让经营人才到乡村舞台上大施拳脚,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他是从人才角度讲城乡互动关系。
  因为我们看到在国外也有这种情况,乡村人口的构成,超出我们的想象,留在乡村的人不是工业化、城镇化以后自然淘汰和自然沉淀的农村的人,乡村人口里面大部分跟农业没有多大关系,跟城市有更多联系,这个时候我们在乡村振兴里面讲人才振兴,它的思路就要更为打开,要实现这样一种发展趋势,对我们的制度性供给的要求就更高了。刚才我们更多的还是从农业的角度,从家庭农场,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对土地制度,对我们金融制度的需求,如果按照这样城乡融合更高标准来看,我们在土地制度上,在投入体制上,其需要的新的制度供给就更为迫切,这也是下一步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我就跟大家分享这么多,谢谢大家!

 

 

叶兴庆:围绕“人”加大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

2018-10-27 10:53中央农广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  叶兴庆
(根据现场录音稿整理)

尊敬的张部长,尊敬的各位来宾:
  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参加首届新型职业农民论坛,我发言的一个题目是围绕“人”加大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刚才柯校长已经讲了很多,很多问题已经涉及到,我再补充性谈一些个人的认识,因为我们现在都讲乡村振兴,我们就要问一问,为什么要振兴乡村,它的潜台词是因为我们乡村有衰退的危险,或者是有衰退的迹象。那么我们再进一步追问,乡村为什么会有衰退的迹象或者有衰退的潜在性,是因为自然配置有客观规律,物质资产,我们的土地、资金要向高回报率的地方流动,人同样要向收入水平更高,职业发展前景更广阔的地方流动,那么这些地方是哪儿?当然就是城市。
  所以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间,自然要素客观上容易往城市里面流动,客观上容易导致乡村发展遭遇各种危机,现在中央特别是十九大在我们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到了这个节点的时候,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这个战略里面,我们平时想到的恐怕更多是增加对乡村发展物质上的投入,除了物质资本的投入以外,更为重要的,我们一定要关注乡村振兴过程中间的人力资本投入问题。那么为什么要强调乡村振兴过程中要重视人力资本投入,因为人力资本包括数量乘以质量。我们看看,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大的环境,处在一个城市化的环境,处在一个城乡人口和就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革,这是千年未有之变,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是乡村总量和占比在持续向下,包括人口,我们从2011年开始,中国的城镇人口超过了乡村人口,从2014年开始,我们城市的就业总量开始超过乡村就业人数总量,去年乡村人口占全国人口41.5%,乡村就业占全国就业总量45%。其实还有一个指标,就是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从1996年开始已经开始低于50%,到去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只有27%。我们要明确乡村人口总量和占比,乡村就业的总量和占比,然后第一产业的总量和占比的下降,这是现代化的成果,是必由之路,是一种规律,我们违抗不了这个规律。但是我们又希望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在这个总量和占比下降的同时,我们对乡村的人口结构,对乡村的劳动力的结构,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我们看看,这样一个城乡人口就业大调整以后,留给乡村的是什么东西?留给乡村的是一幅什么图景?第一个是老龄化,中国本身因为计划生育的问题,本身是未富先老,整个社会老龄化提前到来,这个问题在乡村更为明显。为什么?因为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进城,所以沉淀在农村老龄人口比重比明显比全国水平、城市比重都要高。比如说60岁以上人口占比,2016年乡村地区是19%,比全国水平要高将近三个百分点,比城市要高接近5个百分点,65岁人口也是这种情况,第一个问题就是老龄化的问题。
  第二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因为我们刚才讲到人口转移是一个必然规律,但是中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进程有一个特点,就是精英移民特点,年轻的文化程度高的先走,年龄大的文化程度低沉淀在农村和农业,这是中国农业劳动力,全世界都有这个特点,中国在这个问题更为突出。我们看看两组数据,一组是2016年国家统计局全国农民工统计监测结果;第二组数据就是第三次农业普查的数据,从性别构成来看,农民工这个群体里面,男性比重是要高于留在农村搞农业比重,我这不是性别歧视,因为从劳动力体能角度来说,男性劳动力体能明显比女性要大,这是从性别构成来看。我们从文化程度构成来看,就是农民工这个群体和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群体相比,它的文化程度还是有比较明显差异的。文化程度低的,就是在农业生产经营里面,低文化程度占比超过农民工,在文化程度高的里面,农民工占比要比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比重要高。
  再一个就是年龄。年龄我刚才看到杭书记发布的报告里面,讲到我们新型职业农民50岁以下大概占到75%左右,50岁以上只有20%多,我们看到全国水平,一般农业人员里面,50岁以上比重要大得多,这是全国水平,我们看一个极端的,我们看一个县,四川某县的一个研究报告,这个数字是非常震撼的。18到30岁的人,从事农业的只有11%,在整个农业劳动力里面,18到30岁的人只占3.3%,50岁以上的人占到71%,这是一个县的情况,明显比刚才看的全国平均水平更加震撼,看到的问题就更加严重。
  面对这样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这样一种必然趋势,我们现在又要振兴乡村,我们要重视乡村的人力资本的开发,这个路到底怎么走?我们觉得还是要多措并举,破除乡村人力资本瓶颈,人力资本包括人才,刚才柯校长从很多角度定义了我们乡村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我觉得更主要的还是从产业发展角度,一个是农业,一个是非农产业。当然还有我们整个乡村人口结构,希望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有一部分教师,干部,能够告老还乡,甚至我们也提出新的概念,新乡贤,有新的力量注入到乡村里面,改善乡村人口结构,提高乡村治理水平,更重要从产业发展角度,对人才有新的需求。因为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还是农业,农业里面当然我们现在的方向是培育职业农民,这也是我们农广校系统正在大力推动的一项事情。
  其实早上来会场路上有领导议论,以前我们培养转移劳动力,为工业化、城市化培养人才,现在摆到面前任务就是怎么为农业现代化培养人才。这个转移教育工作,培训工作的重心转移是非常及时的,这是从劳动力培训说,因为我今天发言的主题要加大制度性供给,那大家问你有什么样的制度性供给,首先要让这个职业农民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当然一个是精神层面,要给他足够社会地位,要给他有足够的尊严,能够被社会认同。当然我们社会保障上也要跟上,让他从事农业和从事其他产业,认为没有什么差异。至少在未来生活保障上没有什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要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真正消除其后顾之忧。
  其实我们讲到制度性供给还有很多,如果我们要给这么多新型职业农民,包括很多新农人如果要深入访谈的话他们还有很多困惑,他们的困惑其实就是我们未来制度和政策调整的方向。比如说土地问题我们要发展家庭农场,土地的三权分置,就是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三权的“权”的界定,怎样能够有利于提高它们的预期,稳定它们的预期。也就是说,我们怎么样在保护所有权和承包权的前提下,怎么样平等地保护土地的经营权,就是让我们的新型经营主体,让我们的职业农民,让我们的新农人能够放心地对农业进行长期投资。这恐怕也是农地的三权分置问题。
  再比如宅基地问题我们新农人包括很多职业农民,不一定在农村里面,不一定是村里的人,也不一定在这里有住房,他在这里要生活,就要有居住的问题,我们宅基地制度改革,怎样适应这样新的需求?再比如建设用地,我们发展新兴产业性业态,肯定要发展,包括休闲观光农业,有一部分要有建设用地,我们建设用地和管理制度,包括我们建设用地的供给体制,怎么样适应这个点状分布,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建设用地向产业园集中,是适应传统工业化的土地管理制度,但新产业,新业态,特别农业不适合向园区,是要跟大自然结合,是点状的分散式的,我们建设用地的管理制度怎么样适应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的需求,所以从制度上有很多要改。
  再比如说资金,包括我们财政资金,怎么样能够用到这些新型经营主体身上,更重要的是信贷金融怎么样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因为农业里面很多东西,它是不能抵押的,按照我们现在的办法是不能抵押的,我们的金融怎么去创新,来适应农业的特点。包括我们成立担保公司,老总也来了,包括政府征信,就是拿政府信誉担保,还有我们通过杠杆效应撬动更多信贷资金,能够支持新型职业农民。
  其实我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材料,就是我们都在讲新型职业农民,都在讲新农人,新农人也好,新型职业农民也好,他们最有可能从什么地方成长出来?我认为是需要引起我们深思的。有一个研究报告对现在的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做了一个访谈,发现这些人,大概60%的人是在外面有过部分经历,今年展板上很多家庭农场主,几乎都在外面打工,或者在外面上过大学的,当然还有其他的,包括当过村干部、农技推广和企业管理人员这给我们也是一个启示。未来我们去发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我们的培训重点投向哪里?现在沉淀在农村里面的劳动力27%,还有两亿人,在这个领域里面,27%两亿农业劳动力里面,能够成长一部分人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我认为可能,我们未来寄予厚望的新型职业农民恐怕还要拓展视野,所谓“三乡”问题:返乡、回乡、下乡。从这“三乡”人里面来发现、培养我们的新型职业农民。除了农民以外,乡村振兴因为产业除了农民以外还有产业多元化,这样的人才就比新型职业农民更复少杂一些,要求更高一些。总书记在今年的广东谈,刚才柯校长讲的那个五个振兴是在山东谈,其实在前一天是广东谈,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就是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推动,要让经营人才到乡村舞台上大施拳脚,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他是从人才角度讲城乡互动关系。
  因为我们看到在国外也有这种情况,乡村人口的构成,超出我们的想象,留在乡村的人不是工业化、城镇化以后自然淘汰和自然沉淀的农村的人,乡村人口里面大部分跟农业没有多大关系,跟城市有更多联系,这个时候我们在乡村振兴里面讲人才振兴,它的思路就要更为打开,要实现这样一种发展趋势,对我们的制度性供给的要求就更高了。刚才我们更多的还是从农业的角度,从家庭农场,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对土地制度,对我们金融制度的需求,如果按照这样城乡融合更高标准来看,我们在土地制度上,在投入体制上,其需要的新的制度供给就更为迫切,这也是下一步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我就跟大家分享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