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乡村数前进

发布时间:2018-12-13来源:农民日报 本文总阅读量
字号:【

 

  

一子激活全盘棋

 

  前进村的发展实践证明:能人就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选准一个能人就能带动一方发展。前进村党委书记马志祥不仅传递党的声音、用活党的政策,而且还能牢牢把握机遇,始终带领群众走在绿色发展的最前沿,另一方面,他利用在市场摸爬滚打积累的创业经验,搭建发展平台,使全村致富带头人由几个激增到几百个,形成带头发展和带动发展的新气象,实现了一子激活全盘棋、带领群众同致富。

  前进村能从一个穷村、弱村,数年发展为富村、强村,靠的是群众信服干部、人人争先入党所形成的巨大合力。在前进村,最大的政治是发展,最多的话题是民生,村党委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为群众谋实惠,把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无论是建大棚、种红提,还是养奶牛、建新村,党委有什么号召,党员干部就有什么行动,群众就有什么响应,架在党组织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使全村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开创乡村发展新局面。

  

前进村村貌

  

前进家园

  

前进牧业转盘挤奶

前进牧业石岗墩牧场办公楼 

 

  上世纪30年代,著名记者范长江曾以一部《中国的西北角》揭开这片土地的神秘面纱,当年西北的贫困和落后让世人震惊。时光荏苒,改革开放40年,再看中国西北角,黄土地早已不是范长江笔下的那个西北。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长安镇前进村就是缩影。40年来,前进村在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领导下,依托前进牧业科技公司,一幅幅秀美画卷正在激情绘就,展现出乡土中国充满活力的景象。如今,前进村村级经济收入达3.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万元,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创先争优先进集体”等荣誉。

  40年辉煌巨变,皆因改革开放铸就。前进村原本与中国西北角的千村万落一样平常无奇。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由于前进村“两委”抓住了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了“天时地利人和”,掀开了西北地区乡村振兴崭新的一页。

  一马当先

  前进村之所以巨变,主要因为马志祥。他1966年10月6日出生在前进村七社一个农民家庭,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先富者。

  马志祥的童年,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的生活比较清苦,穷得叮当响,老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地里终日刨食尚吃不饱肚子。

  1980年8月,马志祥以优异成绩考入张掖三中。但由于交不起6元学费,最终他放弃学业。跪在慈母面前,他说出了内心想法:“作为长子,不能再给家里增加负担了,要减轻父母生活压力,干活挣工分,供弟弟妹妹上学。”

  辍学后,马志祥找到生产队队长,让他安排点活儿。没想到,队长竟对马志祥冷嘲热讽:“娃子你还没铁锨把高,能干啥?”听后,马志祥愤怒转身,走到生产队“打场”的石磙前,深吸一口气,从一头把石磙掀起来。

  后来,经本家大伯给队长打“招呼”,队长才给马志祥安排了放羊的活。他边放羊边学习,向别人借了《水浒传》《岳飞传》等多本书籍。当他读到岳母在岳飞脊背上刺“精忠报国”时,便暗下决心要像岳飞那样“精忠报国”。

  转眼到了1982年。前进村开始了包产到户,各种生产工具、大牲口也要分配到户。马志祥认为,改变自己命运的时机到了,准备承包生产队的大型拖拉机。由于马志祥势单力薄,最终拖拉机旁落他人。

  迫于生活压力,父母就给马志祥找了份在工地干小工的活。他给一个来自河南的师傅当小工,但他对干小工很不屑,心怀怨气。他经常跟师傅“顶牛”,师傅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就这样,马志祥和师傅对着干了半年。

  马志祥说,虽然师傅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毕竟是从大城市来的,见识很广,给他讲了很多古代历史和故事,比如秦国是怎样强大的、商鞅是如何变法的、明朝是怎么建立的、中国形势以及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政策,等等。

  刚开始,马志祥不以为然,甚至还有些抵触,但因为他喜欢历史,对师傅讲的内容越来越喜欢,后来便经常向师傅请教。虽然师傅讲的内容有点碎片化,但马志祥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国家要自强不息,一个人也要自立自强。

  师傅对马志祥说:“小马,趁你还年轻,不要把美好的青春、大好时光浪费在自己不喜欢的事上,现在改革开放政策这么好,去做点小生意吧,说不定将来你会有大出息呢!钱挣钱堆积如山,力气挣钱埋头苦干。”

  师傅的建议,马志祥入心入脑。不久,马志祥便辞掉工作,打道回府。马志祥跟母亲说了自己想做生意的想法,并让母亲劝父亲弃农经商,但父亲不同意。马志祥很不解,便以不吃不喝“威胁”父亲。无奈,父亲只好同意。

  马志祥用家里仅有的26块钱,买了个旧油桶,改装后准备到农村卖醋。马志祥用“大包干”分的一头驴,套上车、装上桶,到五一加工厂和食品厂进醋,然后到十里八乡用醋换粮食,后来又带上自家产的蔬菜,一起换粮食。

  就这样干到年底,一算账,马志祥挣了800元。这“第一桶金”怎么花呢?马志祥毅然决定:用这800元买一头骡子,加工一辆长排骡车。此后,他和父亲两人竞赛似地干起了卖醋的生意,经常比比谁卖得多,不亦乐乎。

  卖醋的生意,父子俩一做就是两年。其间,马志祥看到了机械的力量。路上跑的汽车、拖拉机不但装得多而且跑得快。他感觉到运输工具的落后将是制约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他想用机械代替畜力,买台拖拉机。

  马志祥和父亲商量,父亲反对。父亲说:“一台拖拉机要四五千元钱,咱哪来那么多钱?就是把换来的粮食都卖了也不到2000元。”在父亲这里吃了“闭门羹”,马志祥又向母亲求援,没想到母亲也不同意,因为步子迈得太大。

  怎么办?马志祥就软磨硬泡,最后父母亲被他磨得没办法了,就对他说:“你有本事到银行借去,借上就买去。”他憋着一口气跑到信用社,向信用社申请贷款3000元,但信用社要求他出具社里证明及担保。

  马志祥跑回社里,请求社长支持,社长不但不支持,反而还把马志祥奚落了一顿:“你贷上款凭什么还,我不能拿全社名声让你折腾。”马志祥心如针扎,暗暗发誓:这辈子要干出些名堂,不能让他看扁了,一定要买到拖拉机。

  钱从哪里来?心眼活泛的马志祥边卖醋边走访两个姨妈。为了从姨妈家借钱,他很卖力地帮姨妈家干活,姨妈被打动了,答应借钱给他,但要求他父母去借才行。他回家给父亲一说,父亲不同意。

  怎么办?马志祥只好求助母亲,劝母亲去做父亲工作,最终父亲同意了,到马志祥两个姨妈家各借了1000元,缺口还有1000多元。马志祥下决心卖了骡子,然后到农机公司找亲戚赊欠了600元,最终买到了心爱的拖拉机。

  拖拉机有了,但干什么又成了问题。父亲让他到工地拉沙石料,但他感觉赚钱少,迫于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去干了一段时间。当年冬季,他学驾照时和学员聊天,听学员说到乡下换大米的生意不错。经多方了解,马志祥决定贩卖粮食。

  没想到,贩卖粮食的生意如此火爆。没过多久,马志祥用赚来的钱,又买了一台拖拉机,自己两台拖拉机有时忙不过来,还雇用别人的拖拉机。1991年,他到敦煌经营粮油门店。后来赚了大钱,马志祥把运输工具升级为汽车。

  改革开放政策越来越好,马志祥的生意也越做越大。在张掖,马志祥建立面粉加工厂、粮油加工厂、金张掖酒厂,积累了一定资本。马志祥说,做企业说到底就是做人。在做好企业的同时,马志祥还坚持做慈善。

  由于马志祥多年给孤寡老人送钱看病,关心照顾他们的生活,给学校交失学儿童的学杂费并拉煤供暖,再加上企业的成功,使他成为有名的私营企业家。1997年,马志祥当选甘肃省第九届人大代表。

  后来,长安镇领导找马志祥谈话,问他能不能兼任前进村支书,任务是让他带领老百姓走共同富裕之路。由于深受“精忠报国”故事的熏陶,马志祥感到责无旁贷。2001年,马志祥被选为前进村党支部书记(现任前进村党委书记)。

  产业兴旺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全村都富了才算富,一定要让大家都富起来。”抱着这个决心,马志祥辞去了企业里的职务,扑下身子发展产业。他说:“既然群众信任我,我就有责任带领全村群众发家致富,过上好日子。”

  彼时的前进村,地处张掖市城乡结合部,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但村民思想保守,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周边几个村,村里经济十分窘困。

  上任后,马志祥自掏腰包,带领新的村“两委”班子出去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回村后,马志祥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思想大讨论,统一思想。

  机遇来了。前进村正好被确定为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点,颇有经济头脑的马志祥连夜召开会议,认为可以以此为契机,促进村里发展特色农业。经过一番讨论,马志祥提出了发挥城郊地域优势、种植高效蔬菜的发展思路。

  然而,习惯传统耕作的村民,对建设投入成本较高的日光蔬菜温室并不太感兴趣。马志祥便带领党支部一班人,走访农户、促膝交谈,帮大家算账、分析效益,使群众对蔬菜温室有了一定认识,部分群众表示支持村里的发展思路。

  好不容易把老百姓的思想工作做通了,但另一个难题又来了,就是建大棚的钱从哪里来。为了能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村里出台了鼓励性措施,对于建温室报名早的党员、群众,村里给予一部分资金补贴。

  老百姓建温室很积极,但其他村干部却犯了愁,“马书记,你不能哄人,钱从哪儿来呢?”马志祥说:“你们把工作推进好,钱我来想办法,实在不行,我自己先垫上。”马志祥的承诺,给大家吃上了“定心丸”。

  经过几个月奋战,160座温室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大棚建好了,种什么?对此,马志祥早有谋划。他说:“种植高效蔬菜,要以市场为导向,要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市场在哪?马志祥说,在新疆。有一次,马志祥到新疆学习,敏锐地发现当地市场对圆茄的需求量很大。回到村里他便主动与山东寿光蔬菜基地“联姻”,引进嫁接圆茄技术,聘请专家进村驻社蹲点,帮助指导农户种植。

  为了打开销路,村里筹资注册成立蔬菜经销公司,注册“长绿”牌商标,与乌鲁木齐北圆春市场签订长期供销合同。经过两年努力,每座温室收入800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1.2万元。这在当地创下了亩收入过万元的纪录。

  第一批种圆茄的农户,收入颇丰,引来其他村民的艳羡。于是,三三两两的村民隔三差五地去找马志祥,询问村里今后还建不建温室。为了顺应民意,在村“两委”统筹谋划下,村民又建了180多座温室。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圆茄种植重茬,产量逐渐出现下降迹象。为改变这一境况,村“两委”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从山东订购了油桃树苗。村民在温室内栽种的油桃树下,套种西红柿、黄瓜等蔬菜,每年收入五六千元。

  2005年5月,前进油桃正式上市,每斤4.5元给超市配货,超市每斤卖6元还供不应求。想吃到新鲜桃子的人,需要提前订购。每棚当年产桃子约3000斤,收入1.35万元。随着桃树逐渐长大,每年桃子产量还能增加20%。

  2006年,前进村被确定为甘肃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马志祥欣喜万分,他认为这将给前进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经过广泛调研,村里提出扩大规模种植红提葡萄,改变种植品种单一的现状。随后,村里成立红提葡萄专业合作社。如今,全村种植红提葡萄540亩260棚,棚均收入3万元以上。

  为了发展产业,马志祥煞费苦心。2008年初,听说娃哈哈集团有关负责人康武回张掖探亲,他第一时间前往家中探访。在理念碰撞中,马志祥深受启发。康武说,发展现代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才是张掖发展的方向。

  为什么?康武说,在祁连山雪水和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滋润下,张掖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达地区,被誉为“天然玉米种子生产王国”。由于有丰富的玉米秸秆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奶牛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马志祥频频点头,深表认同。此后,马志祥便组织村里一边着手办理土地、入股、资金等手续,一边组织村“两委”成员、党员群众代表前往娃哈哈集团、蒙牛集团等企业学习取经。通过有效的学习和深入宣传,农户们纷纷入股前进奶牛合作社,全村85%的农户以现金方式入股,30多户以奶牛入股。

  2008年,正当前进奶牛场建设如火如荼时,河北爆发了三聚氰胺事件,犹如一盆冷水泼到马志祥头上。一时间,全国多地杀牛倒奶,奶产业跌入谷底。由于对奶产业前景认识不清,村民对村里建奶牛场失去了信心。因风险过大,银行停止对马志祥贷款。高薪聘请的厂长也辞职了,前进奶牛场建设举步维艰。

  当时,村“两委”委员、百姓都把质疑的目光投向了马志祥。面对困境,马志祥和班子成员反复分析,不但没有退缩,反而果断作出一个决定: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借奶牛行业的低谷期进牛,降低养殖成本,变劣势为优势。

  说干就干。马志祥从自己企业拿出钱来,从宁夏购进奶牛1000多头。3个月过后,奶牛市场回暖,购进的1000多头奶牛净增值200多万元。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前进奶牛场逐渐扩大规模,成立了前进牧业公司。同时还引进娃哈哈集团的先进技术设备,并由上海的专家指导修建,与多家乳企签订供销合同。

  2008年以来,前进牧业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无论是养殖水平还是牛奶品质,都创造了西北地区的多个第一。在上游,拥有3.5万亩饲草基地,其中6000亩获得有机认证;在下游,拥有日运输鲜奶500吨的运输车队,鲜奶远销陕西、广东、四川等地,深受广大顾客喜爱。

  目前,前进牧业已建成13个牧场,存栏奶牛3万头,总资产达16亿元,已经形成了以“饲料生产—奶牛养殖—肥料还田”为主要内容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城乡居民、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均具有深远意义,先后荣获中国优质奶源基地、部级标准化奶牛示范场等多项殊荣。

  马志祥表示,未来5年,前进牧业将充分利用张掖的地域优势,继续做大做强奶牛产业,扩大饲草种植面积,培植优势饲草基地,不断加强与下游企业的合作,争取奶牛数量达到8万头,且所产生鲜乳全部达到有机标准,资产总额达60亿元,努力将前进牧业打造成“西北奶王”和“有机奶都”,更好地造福人民群众。

  共同富裕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马志祥说,“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产业党建新模式,坚持组织依托产业建、党员围绕产业聚、农民跟着产业走,最终实现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农民富在产业链上。”

  实践表明,前进村通过“三链”模式,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富裕了父老乡亲。如今,全村1485位村民都住上了水暖电天然气一应俱全的楼房,村民医疗有村级经济补贴,60岁以上的老人能领到村级“养老金”、喝上免费奶……

  村民杨兴基是众多受益者之一。他今年63岁,身体硬朗,与家人住在140平方米的大房子里,儿孙绕膝其乐融融。他说,现在村里福利好,逢年过节都会发米面油,都吃不完;年底前进牧业还有入股分红,每年1.1万元左右。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马志祥说,前进村党委大力实施人才强村战略,把人才队伍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作为前进发展的“润滑剂”,推动全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带动农民共同富裕。

  “一个科研工作者在村里的费用每月5万元,配司机、厨师……”马志祥说,为引进更多人才,前进采取配车子、奖票子、住房子、给位子等措施,聘请有发展之“识”、创业之“胆”、管理之“能”、富村之“才”的各类人才300多名。同时,前进村还出台奖励配股政策,90%以上的企业管理人员参股经营。

  李盛新就是典型代表。他曾担任过高台县委常委、副县长,张掖市农业投资公司副总经理,现任前进村党委副书记、前进牧业科技公司总经理,是前进村引进的第一个副县级管理人才,也是薪酬最高的“三百”(百万年薪、百万豪车、百万住宅)管理人才。他想借助前进这个平台,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

  马志祥说,人才强村战略的提出,缘于村“两委”一班人对订单农业、高效大棚、奶牛养殖、红提葡萄和前进家园五大主导产业发展的思考,多年的发展使前进村聚集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如何留住人才,则是前进振兴的必答题。

  秉持这一理念,前进村开展以“把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带头致富的人才,把村干部培养成带领群众致富的人才”为内容的“四培”活动,通过提供资金、技术等形式,领着群众看,指导群众干,让人才红利释放最大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前进人在富了口袋的同时,也富了脑袋。多年来,前进村党委始终把乡风文明作为突破口,坚持以“爱村日”活动为载体,在全村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向不文明行为告别活动和“五好家庭”评选活动。每年前进村都拿出巨资,对全村十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等进行奖励,推动乡村治理有效。

  ……

  发展没有止境,改革没有穷期。回望过去,我们发现,这40年,是前进村不断升华发展思路、砥砺奋进的40年。实践证明,只有改革开放,前进路上才能阳光普照。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前进村定会再绽芳华!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