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以自主发展能力为出发点

发布时间:2018-10-16 10:25来自: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杜志雄
  (根据现场录音稿整理)

尊敬的各位领导、与会的各位专家以及职业农民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非常感谢中央农广校和山东省农业厅邀请,有幸参加2018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论坛,同时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职业农民朋友们,就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问题进行交流,我发言的题目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以自主发展能力为出发点”。由于时间关系,我主要跟大家分享三个核心观点。
  第一个观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必要前提。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我个人认为它有两个集成、两个对接的特点。所谓两个集成,是一个总集成,其次它也是我们党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已经证明它成功的或者不是那么成功,但是它又代表了“三农”长期发展方向的一些“三农”发展政策的一个集成。所谓两个对接,我们是指的乡村振兴,对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将要开启新的征程的这样一些新的阶段。所以我们通常说,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的管总,管长远的总方针和总抓手。
  总书记在今年两会山东代表团讨论的时候又进一步提出,乡村振兴主要体现在产业、文化、组织、生态和人才的五大振兴。这五个方面,是乡村振兴和发展的五个核心和关键的领域,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就这五个振兴的内在逻辑来进行分析的话,我非常赞同刚才教授的观点。我们也不难发现,人才振兴又是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的前提和条件。因为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首先要有人去干,去创新实践,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没有人才的振兴,其他几大振兴也成为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尤其是其中的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目标的重要抓手,这是我想分享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向是要培育出一大批能够实现新时代中国农业目标,符合农业现代化演进轨迹和规律的农业的产业从业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的供给和需求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农产品供需实现基本平衡以后,农业产出数量导向型增长开始向质量导向型增长的转化,构建全产业链绿色发展质量兴农体系,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趋向。
  不仅如此,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还呈现出领域一个演进的轨迹和规律,就是农业正在由单一的发挥产品生产功能向综合发挥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休闲教育、健康养老等等多种产品和服务功能的转化。农业产出也由传统的农产品供给转向农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这两个新的农业演进轨迹和方向的转变,以及由此决定的新农政目标的实现,需要改变农业的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改变农产品生产和农业产业组织方式,这些依靠传统农民不可能实现转变。
  大概三年前,我用一个兴旺的“兴”字形象的比喻中国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振兴的目标和愿景。这个“兴”首先这一横,是指农业要实现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现代农业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走上资本化运作、生态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的这样一个道路。同时农业这个产业从产业发展方式来看,也必须走上“接二连三”的轨道。
  这张图正好体现为我们产业振兴的“兴”字,也是乡村振兴的“兴”字。只有在这样一种状态之下,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的兴旺局面以及所有的人民通过农业这个产业所获得的这种福利才能够提升,才能够实现一种产业兴旺,人民高兴的局面。这种局面形成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农业生产者能够增收,消费者能够兴业,投资者经营者能够得到合理回报,这样一个增收兴业回报体现出的是农业产业能够形成一种共享共赢局面。
  由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出,要实现产业振兴,需要农业生产者具备生态化生产的技术选择能力,需要有农业资本化运作的金融能力,需要有品牌化经营的营销能力,还要有“接二连三”的农业产业融合,多功能发展的能力。而这些都必须要有具备这一系列新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够承担和实现。
  我们受原来农业农村部经管司的委托,已经连续开展四年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的家庭农场监测,这个监测结果跟刚才嘉宾所谈到的观点高度一致,家庭农场主作为典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它们对于促进中国农业上述两个新的研究轨迹和方向的转变,以及由此决定新的农村目标的实现都发挥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但是尽管如此,就是从新家庭农场发展的现实来看,也仍然有对新方式不适应,对新目标实现不充分的这样的一个局面。这就使得进一步培育出一大批能够实现新时代中国农村目标,符合农业现代化研究轨迹和规律的农业产业从业者,进一步培育好新型职业农民变得十分迫切,这是我想分享的第二个观点。
  第三个观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以培育农民自主发展能力为出发点。
  中国农业要实现上述两个转变,要实现新的农村目标的实现,实现农业资源效率的提升,农民收入的增加,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从根本上来说,都决定于农业从业者或者新型职业农民的水平,他的状态。从根本来说,都将取决于我们在农业当中能不能够形成一支具有生态自觉意识,兼具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队伍。这个地方讲的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它是有两个不同的指向的,没有时间细说,我相信大家能够理解。对于不断变化的市场,能够迅速实施冲击反应式调整,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而不是主要依赖政府政策支持的力量,自主发展能力强,同时又区别于传统小规模农户的新型职业农民,或者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育和形成。这里边核心是自主两个字,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产业发展,特别是其中的农业振兴,我们当然可以结合外援的主体的力量,这里面包括企业、合作社都是主体表现形式,特别是我们也可以通过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城市居民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也可以参与农业的现代化,也可以参与农业产业的拓展,特别是我刚才讲的农业多功能性产业的发展。
  但是,我觉得无论如何,它们都还只能是一种力量,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体或者核心还是在于具有农民身份的这些农业生产者,它们的状况怎么样,如何把传统的农民培育成新型的现代职业农民,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核心和重点。我在这个地方强调这一点,就是希望大家不能忘了,我们农村多功能产业的开发、开拓,一定要让我们拥有这些资源的居民他们能不能够通过自主开发,农民的发展,它们能够主动开发,从中获得更大收益。现在这样的一种开发方式,不是说他不好,但是如果深入考虑、考察一下,就会发现,原居民在这里面除了有土地流转收益,打工的收益,并没有完全获得更多的产业收益。
  所以我们要把这些原来传统农民培育成现代职业农民,培养它们自主发展的能力,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自主的另外一个含义是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当中,在特定阶段要由简单技能培训向全方位产业培育转化。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防止新型职业农民形成新的依赖思想,我通过对全国家庭农场监测,发现了这样一些苗头。
  所以就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职业农民的培育,有两个事我觉得比较重要,特别是我们农业培训系统。第一个是提高培育质量,培训要提高课程针对性,对受培训对象的知识需求要有准确的把握,我们对家庭农场的调查表明,问他们“你对培训课程有什么样的选择?”前两年去问他,主要是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到后两年我们再去进一步发现,已经不仅仅是纯粹技术,(还有)管理能力,经营能力。这是自然的,因为很多农民刚进入时,面临的是技术的短缺,所以我们的培训,一定要跟上这样的一个(需求),要照顾到这样一种现实和特点。
  还有一个就是“育”,抚育重在制度的公平供给,“育”来自于公共资源配置要效率优先。我们不要搞人为的这种堆大户,这个也是在实践当中,也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过程当中,长期面临的一个问题。我觉得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当中要注意的另外一个是处理好培和育的关系,新型职业农民的形成它仅有技能技术的培训是不够的,这种培训可能是连续的不断的过程,就是有一部分人,经过培训,创新创业,成长为职业农民,但对他的培训一定要有一个连续的跟踪。
  另外就是抚育要在培育基础上开展,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延伸和拓展,在这一点上,我一直很看好或者也很提倡湖州的职业农民培训经验。我也是湖州农民学院管委会副主任,因为关注和介入比较早。我觉得他们对于职业农民培育,有所谓引进来、扶上马、送一程,这三者之间的结合是非常好的,处理培和育的关系有很好做法,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法展开讲这个事。我建议有关同志如果对这个感兴趣的话,可以去那个地方吸取经验。
  以上是我想给大家分享的三个观点。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杜志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以自主发展能力为出发点

2018-10-16 10:25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杜志雄
  (根据现场录音稿整理)

尊敬的各位领导、与会的各位专家以及职业农民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非常感谢中央农广校和山东省农业厅邀请,有幸参加2018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论坛,同时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职业农民朋友们,就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问题进行交流,我发言的题目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以自主发展能力为出发点”。由于时间关系,我主要跟大家分享三个核心观点。
  第一个观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必要前提。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我个人认为它有两个集成、两个对接的特点。所谓两个集成,是一个总集成,其次它也是我们党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已经证明它成功的或者不是那么成功,但是它又代表了“三农”长期发展方向的一些“三农”发展政策的一个集成。所谓两个对接,我们是指的乡村振兴,对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将要开启新的征程的这样一些新的阶段。所以我们通常说,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的管总,管长远的总方针和总抓手。
  总书记在今年两会山东代表团讨论的时候又进一步提出,乡村振兴主要体现在产业、文化、组织、生态和人才的五大振兴。这五个方面,是乡村振兴和发展的五个核心和关键的领域,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就这五个振兴的内在逻辑来进行分析的话,我非常赞同刚才教授的观点。我们也不难发现,人才振兴又是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的前提和条件。因为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首先要有人去干,去创新实践,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没有人才的振兴,其他几大振兴也成为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尤其是其中的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目标的重要抓手,这是我想分享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向是要培育出一大批能够实现新时代中国农业目标,符合农业现代化演进轨迹和规律的农业的产业从业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的供给和需求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农产品供需实现基本平衡以后,农业产出数量导向型增长开始向质量导向型增长的转化,构建全产业链绿色发展质量兴农体系,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趋向。
  不仅如此,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还呈现出领域一个演进的轨迹和规律,就是农业正在由单一的发挥产品生产功能向综合发挥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休闲教育、健康养老等等多种产品和服务功能的转化。农业产出也由传统的农产品供给转向农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这两个新的农业演进轨迹和方向的转变,以及由此决定的新农政目标的实现,需要改变农业的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改变农产品生产和农业产业组织方式,这些依靠传统农民不可能实现转变。
  大概三年前,我用一个兴旺的“兴”字形象的比喻中国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振兴的目标和愿景。这个“兴”首先这一横,是指农业要实现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现代农业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走上资本化运作、生态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的这样一个道路。同时农业这个产业从产业发展方式来看,也必须走上“接二连三”的轨道。
  这张图正好体现为我们产业振兴的“兴”字,也是乡村振兴的“兴”字。只有在这样一种状态之下,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的兴旺局面以及所有的人民通过农业这个产业所获得的这种福利才能够提升,才能够实现一种产业兴旺,人民高兴的局面。这种局面形成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农业生产者能够增收,消费者能够兴业,投资者经营者能够得到合理回报,这样一个增收兴业回报体现出的是农业产业能够形成一种共享共赢局面。
  由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出,要实现产业振兴,需要农业生产者具备生态化生产的技术选择能力,需要有农业资本化运作的金融能力,需要有品牌化经营的营销能力,还要有“接二连三”的农业产业融合,多功能发展的能力。而这些都必须要有具备这一系列新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够承担和实现。
  我们受原来农业农村部经管司的委托,已经连续开展四年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的家庭农场监测,这个监测结果跟刚才嘉宾所谈到的观点高度一致,家庭农场主作为典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它们对于促进中国农业上述两个新的研究轨迹和方向的转变,以及由此决定新的农村目标的实现都发挥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但是尽管如此,就是从新家庭农场发展的现实来看,也仍然有对新方式不适应,对新目标实现不充分的这样的一个局面。这就使得进一步培育出一大批能够实现新时代中国农村目标,符合农业现代化研究轨迹和规律的农业产业从业者,进一步培育好新型职业农民变得十分迫切,这是我想分享的第二个观点。
  第三个观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以培育农民自主发展能力为出发点。
  中国农业要实现上述两个转变,要实现新的农村目标的实现,实现农业资源效率的提升,农民收入的增加,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从根本上来说,都决定于农业从业者或者新型职业农民的水平,他的状态。从根本来说,都将取决于我们在农业当中能不能够形成一支具有生态自觉意识,兼具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队伍。这个地方讲的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它是有两个不同的指向的,没有时间细说,我相信大家能够理解。对于不断变化的市场,能够迅速实施冲击反应式调整,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而不是主要依赖政府政策支持的力量,自主发展能力强,同时又区别于传统小规模农户的新型职业农民,或者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育和形成。这里边核心是自主两个字,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产业发展,特别是其中的农业振兴,我们当然可以结合外援的主体的力量,这里面包括企业、合作社都是主体表现形式,特别是我们也可以通过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城市居民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也可以参与农业的现代化,也可以参与农业产业的拓展,特别是我刚才讲的农业多功能性产业的发展。
  但是,我觉得无论如何,它们都还只能是一种力量,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体或者核心还是在于具有农民身份的这些农业生产者,它们的状况怎么样,如何把传统的农民培育成新型的现代职业农民,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核心和重点。我在这个地方强调这一点,就是希望大家不能忘了,我们农村多功能产业的开发、开拓,一定要让我们拥有这些资源的居民他们能不能够通过自主开发,农民的发展,它们能够主动开发,从中获得更大收益。现在这样的一种开发方式,不是说他不好,但是如果深入考虑、考察一下,就会发现,原居民在这里面除了有土地流转收益,打工的收益,并没有完全获得更多的产业收益。
  所以我们要把这些原来传统农民培育成现代职业农民,培养它们自主发展的能力,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自主的另外一个含义是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当中,在特定阶段要由简单技能培训向全方位产业培育转化。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防止新型职业农民形成新的依赖思想,我通过对全国家庭农场监测,发现了这样一些苗头。
  所以就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职业农民的培育,有两个事我觉得比较重要,特别是我们农业培训系统。第一个是提高培育质量,培训要提高课程针对性,对受培训对象的知识需求要有准确的把握,我们对家庭农场的调查表明,问他们“你对培训课程有什么样的选择?”前两年去问他,主要是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到后两年我们再去进一步发现,已经不仅仅是纯粹技术,(还有)管理能力,经营能力。这是自然的,因为很多农民刚进入时,面临的是技术的短缺,所以我们的培训,一定要跟上这样的一个(需求),要照顾到这样一种现实和特点。
  还有一个就是“育”,抚育重在制度的公平供给,“育”来自于公共资源配置要效率优先。我们不要搞人为的这种堆大户,这个也是在实践当中,也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过程当中,长期面临的一个问题。我觉得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当中要注意的另外一个是处理好培和育的关系,新型职业农民的形成它仅有技能技术的培训是不够的,这种培训可能是连续的不断的过程,就是有一部分人,经过培训,创新创业,成长为职业农民,但对他的培训一定要有一个连续的跟踪。
  另外就是抚育要在培育基础上开展,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延伸和拓展,在这一点上,我一直很看好或者也很提倡湖州的职业农民培训经验。我也是湖州农民学院管委会副主任,因为关注和介入比较早。我觉得他们对于职业农民培育,有所谓引进来、扶上马、送一程,这三者之间的结合是非常好的,处理培和育的关系有很好做法,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法展开讲这个事。我建议有关同志如果对这个感兴趣的话,可以去那个地方吸取经验。
  以上是我想给大家分享的三个观点。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